欢迎来到江苏星霖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留言  |  手机站
 
 
新闻中心
   星霖动态
   项目申报
   产业动态
产业动态
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关系(二)
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人类的生产生活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甚至导致生态危机;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资金,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数量和速度。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就不可能有“量变到质变”,不可能由物质财富的积累。没有经济发展基础,谈不上生态文明建设。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不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无度地索取自然资源、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环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结果只能是自然资源枯竭加快,生态环境被破坏,发展难以为继。因此,我们既不能为眼前的利益和一时的增长而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透支子孙后代的福祉,也不能因为生态环境保护而甘于贫困放弃发展、或坐等别人援助,关键是把握发展与保护的“度”。
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薄弱是基本国情。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愈发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相当严峻。如果让传统的发展方式继续下去,资源支撑不了,环境难以容纳,发展也难以持续。只有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群众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
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推动发展理念由注重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向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推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优化资源配置转变,推动发展方式由要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转变;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推动消费模式由铺张浪费、比阔气、讲排场向适度消费、精打细算转变,建设资源效率型环境质量型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不能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一些人“只谈绿水青山,不谈金山银山”,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忽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低消耗、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发展也不仅指经济发展,更不能简单等同于GDP增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等,都是发展的内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完整表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生活富裕但生态退化不是生态文明,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也不是生态文明。要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握好“度”。
五、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及其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认识。绿色发展提升为发展理念,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并统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环境质量改善、低碳经济等项工作。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从资源利用效率角度评价发展的。传统的经济增长将地球看成为无穷大的资源库和排污场,经济系统的一端从地球大量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另一端向环境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和废渣,是一种线性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形式;按“物质代谢”、“过程耦合”和“资源共享”关系延伸产业链,经济增长从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转向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利用,是一种集约的增长模式,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
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性变革。低碳经济,2003年英国《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的定义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物排放,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更高生活水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也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税收、融资等优惠,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对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大力发展以生物质能、太阳能、风力发电、节能装备、水电环保等为重点产业(周宏春,2012)。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也是发展,是资源环境容量约束下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不能只讲环境保护、守护“绿水青山”而放弃发展,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动能,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走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处理好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短期谋划,又要长远安排;既要采取有力有效的行动,解决紧迫的环境问题,又应坚持预防为主原则,避免环境污染影响群众健康和生态系统。既要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今后5年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又要着眼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筹划中长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原则和路径,努力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结合各地各行业实际,将宏观战略细化深化分化优化,形成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施工图路线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六、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创新和社会治理关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从我国经济发展及体量出发,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很难的。
上个世纪科技革命开启了传统工业文明时代,也正是大量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启着生态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如果不抛弃科技万能论,会给人们一种印象:我们现有生活方式是没有问题的,科技能摆平一切,资源短缺、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都不是什么问题;随着科技进步,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如果不能摈弃科技万能论,我们就不可能超越物质主义,从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明发展的方向。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充分依靠和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把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与加强自主研发紧密结合起来,把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与布局未来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把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与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供知识基础、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发挥科技作用,一是可以系统和深刻地认识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认识我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的趋势,认识社会复杂系统的演化和调控规律,以便及时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二是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在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三是可以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现代科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利器,但并非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手段。科技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20世纪以来传统工业化对自然资源高强度、掠夺性地开发和使用,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建设生态文明要摒弃科技万能论。在强调科技进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同时,也不应迷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复杂的经济社会过程等同于一个简单的技术治理过程,忽视文化影响和作用。
不能以为科技是万能的。摈弃科技万能论,就不会认为任何东西都有替代物,就会承认“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进而保护地球我们的惟一家园。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巨系统提供了突破口。它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人类生态学原理探讨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上复杂的系统耦合关系,促进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生态系统功能和居民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经济、自然和文化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国特色的优越管理体制基础上,推进生态系统管理将更加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各项成效。

《美丽中国,新中国70年70人论生态文明建设》,449-461
原创: zhou5605

 
 
版权所有:江苏省星霖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电话:025-84289999  传真:025-84289966  邮箱:xinglincarbon@xinglincarbon.cn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创智路1号北纬国际中心B座19楼
江苏省星霖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电话:025-84289999